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亞洲巡弋 看展心得

1) 展覽中你最欣賞的作品是哪一件?


  其實各有千秋,我也說不上來哪一個『最』好,以下就先挑幾個以我個人癖好為主稍微抒發

下:




高雅婷

我覺得這位藝術家是以台灣既美麗卻又嚴重的汙染(不論心靈還是物質)為主要概念。他的作品鮮豔瑰麗但卻又在色彩的不斷刺激下令人過於緊繃。他好像是以油彩和壓克力不斷堆疊(尤其以大量的圓點作為筆觸)形成一個強烈夢幻的印象,所以我非常喜歡。









鄭博聰

  我覺得這件作品很厲害的地方是因為他是每幅畫都很小,可是每一幅都非常有份量與張力,因此就算整體並不已故事為導向,每個畫面彷彿都已經有著說不完的故事了。而且眾多作品排起來,一點都不會互相干擾。在畫框造型上,和整體編排上,也有做不同大小比例的切割和排版,讓閱讀起來有種疏密的節奏。









2) 展出四個主題中哪一個主題與作品你覺得最為相符。



  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奇怪,因為當初他們討論出來的主題一定是具有共通性的,而我們觀者

也是靠這些共通性來與眼睛所見到的畫面互相詮釋,所以我覺得好像也沒有什麼能『不符』

的。真的要討論的話,也只能看這些作品是否能在有限的展場中帶給觀者足夠的理解,不致

於讓我們以為與所定主題無關。就某方面來說,辦一場展覽就是一個藝術家與徹展人的共同

創作,它考驗著藝術家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還有整體的協調性。(如果整體的表現

方式不好就會導致抓錯核心焦點的結果)

  我認為應當要討論的是,作品與主題是否能塑造出強力的氛圍。(畢竟是雙向營造的)一旦

去討論相不相符就很難逃脫先入為主的印象了。當然也就很難對作品敞開心防,更不用說是

了解了。

  其中我認為讓我最有感覺的主題是 隔絕今界 Isolation / 金善姬 Kim Sun-Hee (韓國

Korea)我非常喜歡他所表現的神祕氛圍,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哲思。那種夾雜寫實

與超現實的作品,反而讓人抽離物質生活重新檢視,即回歸隔絕今界的主題。


  而讓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四樓鬼島 Island of Ghost / 張晴文 Chang Ching-Wen

 (臺灣 Taiwan)的一位藝術家劉和讓我認為它的作品明明就是需要一個比較完整的

舞台去表現,可能是受限於場地的分割,它作品的戲劇張力、故事性、和吸引人的程

度都相對被減弱了。(個人認為)




3) 請詮釋四個主題之間相互呼應的關係。



鬼島 Island of Ghost / 張晴文 Chang Ching-Wen (臺灣 Taiwan)
方偉文、高雅婷、劉和讓、蘇育賢

這個子題比較是針對台灣的社會事件,是幾個主題裡相對具體的。





物證 Evidence / 王曉松 Wang Xiao-Song (中國 China)
林冠名、黃子欽、鄭博聰、賴志盛

這個子題是表現許多『片刻』的擷取與記錄。





物體事件 Object Matters / 金島隆弘 Takahiro Kaneshima (日本 Japan)徐玫瑩、莊普、陳松志

這個子題的表現手法就如其名,是由一個物質、物體,去表現一個事件。




隔絕今界 Isolation / 金善姬 Kim Sun-Hee (韓國 Korea)
吳季聰、張暉明和陳慧嶠

這個子題表現的是一個潛意識的印象。

 



  由以上所觀察的可以發現其實作品感覺放在不同子題下,便會嚴重的影響觀者剖析與感受的方向。很多作品交換一下放在不同分類件完全不同了。(當然沒有對不對,只是久是看作者想與觀者有怎樣的互動而已)

  在看這個展覽之前有先看過官網介紹,那時就覺得題目非常大。感覺大到有點無法收斂呈現闊散狀態。實際看完了之後,我覺得他總體來講的確是在描寫亞洲(特別以台灣視角為主)的一個時代動態。好處是每個藝術家切入的點,與描寫的方向都很不同,所以是具有多樣性的。而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強烈的意識讓我能體會到他們的想法。但由於太分散了,反而看完缺少了一種整體性的份量感。(我覺得這完全是大標題定的太『大』的問題,拜託亞洲是多大阿,有東亞、西亞、南亞、東南亞耶!何不就定台灣就好,才不會有種沒把亞洲講完的感覺。就像是汪洋裡的幾艘小船會顯得很分散渺小,但這不是小船的錯,而是標題下的沒凝聚力。這絕對是種相對論。而且如果是在討論一種共有的情感意識,說真的定那個地理範圍是不是那麼重要?值得深思。)

  基本上我認為這個展覽還是以細心觀察和小巧可愛為主,也不懂為何台灣總是想要把一件事做的很『大』才滿意。這又牽扯到一個對於『國際化』的觀感和作法的不同了,我是覺得在放眼國際前可以先把每一步走的踏實些比較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