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超酷科技!迪士尼讓影像呈現真實「觸」感

這年頭大家都想要讓資訊系統也能3D化,

加上觸控面板的技術日趨完整,

人類找到新的方式詮釋世界。











原理是迪士尼研究人員利用強大的演算程式,

計算出虛擬表面與使用者應有的對應摩擦力,

摩擦力的部份則是用控制幾伏特電壓變化產生。





所以以後我們就能在電子產品觸摸的到所看到的東西囉!
(視覺也不再是視覺,變成一種全面感官的發展)





迪士尼互動集團總監伊凡(Ivan Poupyrev)說:「觸控螢幕已經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甚至是桌上型電腦的基本配備,這個新發明可以讓虛擬影像有著真實的觸覺感受,提供使用者更豐富的觸覺體驗。觸覺反饋功能將使視覺內容更真實豐富,我們相信未來這項技術擁有巨大的商業潛力。」




不過話雖如此我認為科技跟實體永遠是存在著差異的啦,

誰也不能真正取代誰,

只要人類不要忘想主宰一切,

這技術倒是提供不錯的認識世界的方法。

Perfect pictures for the imperfect world

西班牙數位印刷公司fotoprix在2002年的的坎城影展時播放了這支廣告。



我覺得很棒的是,

身為一個企業它並沒有忘記自己是社會中的一份子。


影片中充滿對殘缺(不見得是生理上的)的關愛。






有人看完這部片子看到的是缺陷,對現實的無奈。

我看完的感覺卻是『希望』






性別不被認同的人希望被認可,

戰亂孩童希望希望有無憂無慮的童年,

有人在家庭暴力的陰影下希望免於被最親近的人傷害,

厭食症的人希望擁有一個自信的身體,

我們砍乏的森林總比我們希望保留的還多出好多,

獨居老人希望有家人的關懷與陪伴,

第三世界的災民貧童希望有最基本的深存權。

這些都是他們的訴求,他們的渴求,

你聽到了嗎?






『希望』像是一道光芒,

讓我們同時看見『得』與『失』

儘管周圍一片黑暗,

也能交織出靈魂的淳美。

也同時讓我們明白,

支持我們走下去的並非周圍環境多好又多好,

而是自身美好的小小信念。

Fotoprix 公司在影片裡也一一的點醒我們關注這些邊緣的小群體。






並非毫無緣由有這樣的感悟,

也是因為看著別人正在經歷我的經歷,

然而一恍時間,

那些都對我來說都已經成為回憶了。

有些事情當時是非常無能為力、無奈的,

現在走過來卻覺得當時並非毫無成就,

可是那時自己卻因為看不到外在環境因為自己的作為有明顯的改變而沮喪。
(不過這也許也是因為覺得太辛苦的心理造成的)

我也感到後悔自己只專注於悲傷和自己沒有達到的,

卻沒發現自己的努力嘗試,

珍惜自己內心變得堅強,

變得可以容納些這些事情了。





其實這樣的訊息由印刷公司傳達在適合不過了,

因為好的印刷廠不就是追求真實嗎?

能夠深深的刻劃社會輪廓和連結大眾的能力。
(我想這就是它的起源與目的






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

真實是多麼帶有靈魂。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相片上的舞蹈---Surreal photographer Kylli Sparre

她曾追求過程為芭蕾舞者的夢想,

卻意外的找到不同的方式詮釋芭蕾,

醞釀出超現實的攝影作品。

她,

愛沙尼亞攝影師 Kylli Sparre。






看了他的作品我便想起老莊思想裡的一個情境。
『你認為花是你眼睛所見,感官所能觸及的身外之物呢?』

----還是花存在於你心裡?

既然 Kylli Sparre 那麼喜歡芭蕾,

那為何放棄成為一個芭蕾舞者?

我想 Kylli Sparre已經找到她心中的芭蕾了。

在畫面裡除了看見芭蕾,更看見了她。






她挖掘了自己的本質,

神祕

莊嚴

堅定

優雅

奔放

狂想

而詩意。






抽離卻又深入生命的脈搏。

看透表面後聽見真理的無語。





































































Thoughts about Paul McCarthy: "Painter" (1995)




這是一個荒謬卻也充滿暗喻的一部影片。


在我的解讀裡,他形容『藝術』如何被迫害。

及藝術是如何偏離本質。

變成慾望和權力的遊戲。


包括畫廊的黑幕,

藝術家的墮落與失去自信更失去對美的信念等。






如果人陷入這場遊戲,

將完全變成一個物化的過程,人也會像是變成像為人估價的商品
(這個部分影片中也透過把人和顏料照應比擬,上面還寫著 guilt 與 shit,
代表創作不再神聖,而是一種對美的褻瀆)





當然同時也著重描繪藝術家的壓抑和瘋狂的心理狀態
(一開始一味的虛無孤芳自賞,到自殘,最後妥協)

還有在市場供需的掙扎。






因此影片也提出了『藝術是否可以被估價?』的問題

追求的是ㄧ個真的價值,還是一個僵化的集體認同?

在盲目的追求市場下,本末倒置,失去藝術的本質
(就像影片中訪談節目藝術家反而只像陪襯,而收藏家則成為一切的代言人)






雖然我認為沒有一定的正道,

但我相信藝術是一個不斷修正的生命歷程,

正如生活中所有的歷練和磨難,

都是讓我們認知當時的初衷是多麼強韌。








這問題的答案,我想也是希望我們問問自己想要什麼吧。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整組報告1- Cy Twombly

1) 從過往的寫實創作經驗中,探討表現媒材、表現手法與目的、對寫實的觀感
過去的寫實創作一般都是是為了保留無法久存於視覺的山水風景,或是為了紀念偉大消逝的人物。這樣的手法相較其他創作手法顯得較為理性,是一種再現視覺的模式。但仔細探討每一幅寫實創作繪畫時,其實也會發現一些筆觸(其實也就是作品的情感)的不同。照相技術問世後,寫實創作繪畫其實已經不這麼盛行,現在已經越來越少有寫實的創作,頂多被拿來做為對於色彩或線條控制的基本練習。 早期多以較傳統的繪畫媒材來創作,例如鉛筆、炭筆、水彩、油畫等。




2) 從Cytwombly的作品中討論出最欣賞的系列並分析其特質與表現方式。(列舉五張以上的作品圖片)

The Rose (I), 2008


The Rose (Il), 2008

The Rose (Ill), 2008


The Rose (IV), 2008
The Rose (V), 2008

在THE ROSE這系列裡,Cy Twombly將從詩詞間獲得的靈感化作創作主題
The Roses XXVI Infinitely at ease despite so many risks, with no variation of her usual routine, the blooming rose is the omen of her immeasurable endurance. Do we know how she survives? No doubt one of her days is all the earth and all of our infinity. ----Rainer Maria Rilke
在德國詩人Rainer Maria Rilke的詩作中 即使是小小的玫瑰也乘載著無邊無垠的生命內涵 這是我們的解讀 也或許是Cy Twombly的感悟




3) 綜合上述兩點討論,Cy Twombly 以哪些方式進行非具象的創作? 利用顏色的鮮明對比,及幾何線條創作出時間的脈絡,看似隨意又混亂的筆觸,給予觀者強烈的情感,以非具象的線條來處理整體畫面的明暗,來傳達具體物件的意象。在線條與色塊之間的創作形式,跳脫素描,跳脫油畫等創作模式,塗鴉式的抽象創作打破了素描與油畫之間的界線。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時間小物


死亡手錶TIKKER



手錶幫你計算餘生,聽起來很觸霉頭,不過瑞典發明家科爾滕(Fredrik Colting)對於祖父去世很感傷,覺得人生苦短,於是研發這款這叫Tikker的死亡之錶. 
在科爾滕公佈的設計效果圖中,「死亡手錶TIKKER」是一款外款相當簡約的電子錶,碩大的圓形屏幕上顯示了三行數字,第一行是用戶剩餘的年月日,第二行是時分秒,第三行則是正常的時間。


根據科爾滕的描述,用戶在使用TIKKER之前首先需要填寫一張表格,詳細說明自己的病史、年齡、是否抽煙、喝酒以及是否經常運動等資料,根據這些資料TIKKER能夠計算出用戶的大致壽命,然後據此減去用戶的年齡,從而得到了用戶離死期還有多久的數據,並開始在手錶上進行「倒計時」。





Tikker是要提醒大家珍惜光陰,不要浪費生命,它其實是一款要讓人陽光而積極的快樂手錶.

"While death is  none negotiable , life isn't"







不知大家覺得如何

我個人是比較把它當作一個藝術性的概念啦,

畢竟他計算的是當下的狀態,

誰又能預知以後會如何變動?

這中間變數過多(就算能預知,準確度又多少?

而且這都還沒有加上生命中的無常,

有時還會飛來橫禍。

不過,

雖然手法是笨拙的(試圖以計量去計算生命

但卻也能讓我們更加注意平常所忽略的一分一秒。

其實這個設計只是想說依據很簡單的話啦,

就是改變只在一念之間

讓我覺得好玩的是雖然這是他的目的

但他的預設立場卻是以"定值"的概念如家族病史等"計算"

這些量直視忽略變動性的



如果我與有這一支手錶,

我想也是一時的醍醐罐頂作用,

因為當我了解自己的當下狀況的那一刻,

我就可以做其他的選擇,

而當我改變了,

那隻錶的數值也就不再精準。

不過這樣好像也值了XD

(哎呀幹嘛認真起來



話說依據達爾文的演化論,突變之類的

百分百預知本身就是不可能

這就是科學的漏洞

(達爾文要從墳墓裡爬出來囉...








時間戒指(來點ㄧ輕鬆的

戒指總是用來見證永恆的愛情——而說到永恆,這世界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加永恆了。所以,將這兩件東西整合到一起,似乎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







來自設計師Szikszai Gusztáv的創意,時間戒指(Ring Clock)上面有三個粗細不一的同心圓環,最粗的是小時數,次之是分鐘數,最細的則是秒的讀數。而戒指上面有一個缺口,缺口對應的三個同心環上的數字,即是當前的時間。










看完好想買阿!

想買的各位可以等到2014年上架(這段期間可以先準備好荷包  應該是不便宜才對

變成戒指後又是一種看時間更輕巧的辦法(且兼具時尚感)

不過好像比較適合男生帶(女生帶好像有點太霸氣)

期待他出女生款。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蘇和有隻小白馬---馬頭琴的故事


先說說為何我想寫這篇吧,
記得我國小的時候常常到圖書館閒晃,
這本書便是我不經意看到的。(但我看到的版本現在好像看不到了,這是其他版所繪)




當時只覺得封面實在是長得很普通,

也不是擁有多麼引人注意的標題,

未曾想到讀過之後那份蒼涼之感

和書中所描繪感情赤膽忠心的無法割捨,

卻隨著那古樸的畫意遺留在心中。





馬頭琴的傳說(被製成繪本)~
一個夕陽西下的傍晚,蘇和從草原撿回一頭白色小馬,他把它抱回家飼養。日子飛逝,小馬長成肌肉結實的壯馬,並與蘇和建立密不可分的感情,蘇和待白馬如自己兄弟;光陰似箭,人、馬漸漸長大,一年春天,蘇和要騎著健壯的白馬,參加王爺舉行的賽馬大會,勝出者將可迎娶王爺的女兒為妻。
在白馬奮力狂奔下,蘇和最終脫穎而出,可惜王爺得悉他是窮小子后,旋即反悔,惟獨對白馬感興趣,想方設法奪下白馬。蘇和縱有千萬個不願意,一人始終抵擋不了王爺隨從的拳打腳踢。
蘇和獲友人救回家,並在奶奶細心照料下療傷。有一晚,當蘇和正要入寢時,突然聽到外頭啪嗒啪嗒的聲音,他出外一看,赫然發現是受了重傷的白馬。
原來,白馬為了抗拒王爺騎在它身上,憤怒地把王爺摔在地上,並企圖逃跑,過程中卻慘遭隨從用箭射殺。用盡力氣奔回蘇和身邊的白馬,最終還是命喪箭下。
傷心欲絕的蘇和一直無法入睡,直至有一次在夢中,白馬要心愛主人用自己做一件樂器,以永遠陪在主人身邊。夢醒后的蘇和,按照白馬的建議,用皮、毛和筋骨製成了馬頭琴。蘇和再度與白馬製成的白頭琴形影不離。
每當他彈起馬頭琴,琴韻即隨著他想起與白馬度過無數開心日子、悲痛結局的心情起伏而變動。自此以后,蘇和的馬頭琴琴聲傳遍整個蒙古大草原。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的生死觀經由薩滿教和教佛教的洗禮

講求大自然的和諧與人格化與輪迴

加上遊牧民族在面對大自然的挑戰所產生的戰鬥心性

(跟以上其實並不矛盾  戰鬥抑是平衡的一部分)

產生了一個在許多人的觀念裡是難以接受的結局---

蘇和(男主角)將自己的愛駒製成了馬頭琴以完成永不分離的心願

(大逆不道阿~~~儒家大喊

不過我覺得此舉深深的感動我

因為他們的情感已經完全超越物質層面了


若世上留不住的(肉體),又何苦挽留造就自己的所失?

寄此一物(馬頭琴),以續長情!






什麼是馬頭琴?
傳說從前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小馬的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作成二弦琴,由於通常在琴桿的頂部按小馬模樣雕有一個馬頭而得名馬頭琴。
馬頭琴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馬頭琴從唐、宋時期的胡琴發展而成,成吉思汗時已流傳民間。
弦的特別之處是由多根馬尾分為兩束而成琴弦,按四度關係定弦,以馬尾弓納兩弦間拉奏;發音圓潤,低回婉轉,音量較弱,可奏雙音和泛音;使得音色與其他弓弦樂器會有較大差異。
用於獨奏、與四胡等樂器的合奏民歌說書伴奏常模擬馬的嘶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