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蘇和有隻小白馬---馬頭琴的故事


先說說為何我想寫這篇吧,
記得我國小的時候常常到圖書館閒晃,
這本書便是我不經意看到的。(但我看到的版本現在好像看不到了,這是其他版所繪)




當時只覺得封面實在是長得很普通,

也不是擁有多麼引人注意的標題,

未曾想到讀過之後那份蒼涼之感

和書中所描繪感情赤膽忠心的無法割捨,

卻隨著那古樸的畫意遺留在心中。





馬頭琴的傳說(被製成繪本)~
一個夕陽西下的傍晚,蘇和從草原撿回一頭白色小馬,他把它抱回家飼養。日子飛逝,小馬長成肌肉結實的壯馬,並與蘇和建立密不可分的感情,蘇和待白馬如自己兄弟;光陰似箭,人、馬漸漸長大,一年春天,蘇和要騎著健壯的白馬,參加王爺舉行的賽馬大會,勝出者將可迎娶王爺的女兒為妻。
在白馬奮力狂奔下,蘇和最終脫穎而出,可惜王爺得悉他是窮小子后,旋即反悔,惟獨對白馬感興趣,想方設法奪下白馬。蘇和縱有千萬個不願意,一人始終抵擋不了王爺隨從的拳打腳踢。
蘇和獲友人救回家,並在奶奶細心照料下療傷。有一晚,當蘇和正要入寢時,突然聽到外頭啪嗒啪嗒的聲音,他出外一看,赫然發現是受了重傷的白馬。
原來,白馬為了抗拒王爺騎在它身上,憤怒地把王爺摔在地上,並企圖逃跑,過程中卻慘遭隨從用箭射殺。用盡力氣奔回蘇和身邊的白馬,最終還是命喪箭下。
傷心欲絕的蘇和一直無法入睡,直至有一次在夢中,白馬要心愛主人用自己做一件樂器,以永遠陪在主人身邊。夢醒后的蘇和,按照白馬的建議,用皮、毛和筋骨製成了馬頭琴。蘇和再度與白馬製成的白頭琴形影不離。
每當他彈起馬頭琴,琴韻即隨著他想起與白馬度過無數開心日子、悲痛結局的心情起伏而變動。自此以后,蘇和的馬頭琴琴聲傳遍整個蒙古大草原。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的生死觀經由薩滿教和教佛教的洗禮

講求大自然的和諧與人格化與輪迴

加上遊牧民族在面對大自然的挑戰所產生的戰鬥心性

(跟以上其實並不矛盾  戰鬥抑是平衡的一部分)

產生了一個在許多人的觀念裡是難以接受的結局---

蘇和(男主角)將自己的愛駒製成了馬頭琴以完成永不分離的心願

(大逆不道阿~~~儒家大喊

不過我覺得此舉深深的感動我

因為他們的情感已經完全超越物質層面了


若世上留不住的(肉體),又何苦挽留造就自己的所失?

寄此一物(馬頭琴),以續長情!






什麼是馬頭琴?
傳說從前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小馬的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作成二弦琴,由於通常在琴桿的頂部按小馬模樣雕有一個馬頭而得名馬頭琴。
馬頭琴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馬頭琴從唐、宋時期的胡琴發展而成,成吉思汗時已流傳民間。
弦的特別之處是由多根馬尾分為兩束而成琴弦,按四度關係定弦,以馬尾弓納兩弦間拉奏;發音圓潤,低回婉轉,音量較弱,可奏雙音和泛音;使得音色與其他弓弦樂器會有較大差異。
用於獨奏、與四胡等樂器的合奏民歌說書伴奏常模擬馬的嘶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