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La vie d'Adèle) (2013)








Directed byAbdellatif Kechiche
Produced by
Abdellatif Kechiche

Brahim Chioua
Vincent Maraval
Screenplay by
Abdellatif Kechiche

Ghalia Lacroix
Based on

Starring



與其說是部同志電影,不如說是部愛情片。

老實說我覺得提出『同志』這個詞唯一的意義就是要與險惡的異性戀霸權攤牌。

可是除此之外,

我真的覺得『同志』愛情跟『異性』愛情沒什麼兩樣。














因為在我眼裡我看到的(這部電影)就是一對戀人,經歷相遇、相知,最終因為不成熟的錯

誤無法相守。

它是部平凡的電影,

討論著我們每對戀人都可能會碰到的問題與情境。

(當然這類電影很多啦,可是也是一種比較人性化的市場趨勢,畢竟世界上不是只住著異性

戀阿)












對我來說這部算小品,

我覺得在感情上還是描繪的不夠細膩(可能是我龜毛又神經質吧)

而且雖然性行為確實是愛的一種終極的行為表現,

卻不是唯一、也不見得是最深刻的。










我還是不禁回想起我看斷背山哭的唏哩嘩啦的場景。

這點李安就處理的很好。

他在一些日常中可能常常出現的舉動,

做了更多的詮釋和意義轉換。

(比如Jack 死後,另一個男主角緊緊的抱著他穿過的衣物,獨自哭泣,那種感情極度私密又

隱晦。就像是一種回憶的華爾茲,只能由深深愛過的人跳。那種深愛絞痛著我的心。)










同時我覺得 Emma 那頭藍髮在電影裡出現的時間也不長,或許也是想透過它暗示時間的流

轉,還有人的改變吧。

很多東西都是轉瞬即逝,只停留在過去。

就連感情也一樣,

是流動的、成長的。

最後Emma也說,

她不愛Adele了。

起碼她們的戀愛,

只存在於過去。

她永遠會對她溫柔,

也不是因為她現在不完美了而不愛她,

只能說是她們在彼此生命裡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關於性向,

真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可能。

這就是為什麼,

『同性戀』在社會上是那麼特殊的族群。

及具異於多數的天份和眼光。

說穿了『性』的概念既是分離又是合一。

我們都曾經有過雙性(合一)的能力,

卻被賦予單性的表象,

(不論是DNA的結合,   還是所謂IS的『疾病』   都是認同雙性同時存在的證據)

這不過是要透過外表的『分離』

讓我們摸索彼此,

了解到其實我們一直都是完整的。

我們只是不斷的驗證真實的存在。












就像Adele一樣,

就算能和男人和女人發生關係,

也只在Emma 身上發現永恆。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Café de Flore (2011)







~She clings to her dream. This hymn has become a symbol. 
The symbol of a mythical love, greater then any man kind. Stronger then life.~


導  演:Jean Marc Vallee 尚馬克瓦利
演  員:凡妮莎帕哈迪 Vanessa Paradis、凱文帕虹 Kevin Parent、海蓮芙洛虹 Hélène Florent、艾芙琳布荷許 Evelyne Brochu

★★★ 2012加拿大金尼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
★★★ 2012溫哥華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最佳女配角獎 ★★★
★★★ 2011威尼斯影展、多倫多影展 秒殺搶手片 ★★★

影片連結: http://viooz.co/movies/4513-caf-de-flore-2011.html









This is the story of a man who has every reason to be happy, and the lucidity to realize it.---Montreal 2011

Here is a boy who doesn't have every reason to be happy, or the lucidity to realize it.---Paris 1969

一開始我們都懵懵不懂,

只有透過『改變』才能夠明白。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才懂,

因為內容太豐富,

同時又流暢的以不同角色的視角去完成整部電影。




如果說,

上一部介紹的電影是一部男性電影,

這就是一部女性電影。

(雖然其中一個故事主線是由男性自白,但他幾乎都是在說與女主角的故事)








一開始電影以前妻手邊的『前世今生』和『夢』去暗示這個故事。











仔細看在情感處境上對照的角色都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女主角(前妻)在前世同樣投入一個孤獨的愛(付出較多),而在她所愛之人生命中出現

了新的重要的人的時候,他們的選擇終走向關係破裂與同歸於盡。

她生了一個患有蒙古症的兒子,環境還有生理狀況的惡劣,她隨時都在與失去他的恐懼對

抗(和今生的困境也很類似)。

在今世她選擇擁抱新關係共存,造就生命不同的可能。

男主角在前世是她的蒙古症兒子,和今生一樣非常的喜歡聲音(音樂),還有天空。

(電影多處都有穿插畫面暗示)

在前世他是被動的幸福,他的命運從來不是它自己可以掌控的,所以在今生他收回選擇權,

主動追求他的幸福。

而在上輩子他沒機會和自己深愛的人原諒與寬恕,在這輩子他經歷了傷害最愛的人的罪惡

感,但最終兩人接納彼此也和好了。

(其實我覺得和好不必『如初』,而是愛著對方的『現在』,超越好壞,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吧)










其實每個女人心裡都有一個母親,

都相信自己可以給對方最好的,

(出於保護慾)想要填滿對方的生活。

可是我們都忽略了,

對方擁有自己的人生。

他的人生也不只有你,

必須經歷好多事情才會完整。

而妳同樣也必須經歷好多事情,

才能保護所愛的人。

因為人的 soul mate 不只一個,也不是特定的終點。










或許我們看到女主角的悲傷妒忌和佔有慾,但這並不改變它愛的純真和神聖。

其實生命沒什麼事情是『錯誤的』、『廉價的』,

只有願不願意繼續走下去。

如果你想繼續走下去,

就不要再死路裡停滯徘徊。

確實,

換一條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勇氣去重生(讓『過去』的自己Die, then live),

去面對人生賦予的變故而不是抵抗它。

(當然也有人選擇去證明一件事是『錯』的,但同時自己也長不大)

在這裡,

我想深深的對像女主角這樣的人致敬。









想要謝謝這部電影,

因為他提醒了我:

永遠是人,

在造就不同可能。








最後回顧一下電影中很美的一段對白:

"Almost banal. But makes you want to stop.

Look around. Seize the moment.

That makes you see life the way it should always be.

 Beautiful, you know.

Complete strangers all smiled at me.

 Like they understood my joy,

at seeing life the way I see it."


"That's because you smiled."


"No, I wasn't smiling. I mean I was smiling while I was thinking about it. Experiencing."









關於串連的技巧

透過主題曲的安排串連了兩個時空,在2011男主角寫的那首歌(或是混音)Café de Flore 即是1969年小男孩跟媽媽之間的遊戲。同時也是他與今生新愛人相遇時正在撥的音樂。是在說他與女主角的故事,也是在說他們三個人的故事。讓前世今生兩個時空合理並存於一部作品。也暗示他們面對的是同一個課題。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Anti Christ ( 2009 )

File:Larsvontrierantichristposter.jpg


導演: Lars von Trier  演員:Willem Dafoe and Charlotte Gainsbourg




獎項: 2009 Cannes Film FestivalGainsbourg won the festival's award for Best Actress Robert Award、 The Nordic Council Film Prize 、 European Film Award (for  best cinematography )


影片連結:http://viooz.co/movies/1902-antichrist-2009.html




對一個總是看普級影片的我來說,

這部電影實在是太衝擊了,

真的是非常暴力瘋狂又血腥(表現方式)阿!

雖然它可能有一些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識。

但就我第一次觀看的經驗,

我覺得他是在講述

理性與感性、

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係。(當然也是可以應用在不同的事物上)

他表現的是一個抗衡、吸引、征服、摧毀的關係。








以下是我整理出來的象徵意義(不一定是正確唯一的答案):

孩子---生命的整合(具有兩性的完整)

森林---類似伊甸園的意義

男人---理智、征服者(表面上)、控制者

女人---非理智(可能是感性或是情緒化)、依賴者(表面上)、接受者

Nature---大環境、整體

Eden---自主權、自由意志

狐狸---疼痛、男人

烏鴉---分解者、絕望、重生

雌鹿---悲傷、女性

性愛---帶有征服關係的吸引和結合的慾望









影片分別以悲傷、疼痛瘋狂、絕望、乞憐幾個狀態表現互動的關係。

給我的情緒太強烈了,

但這種衝突感,

其實我每天都在經歷不是嗎?(當然他是濃縮版啦)

正因為黑暗面存在於所有事物上(包括自己)

所以才會有共鳴。

但我不太擅長處理負面的情緒,

或許哪一天等我成熟了,

再看,

會更能接受自己的黑暗面,

也能有更多的理解。






現在的我看到還是會非常緊繃害怕與不解。

不過它讓我想到一些對於影片的檢討:

一件事情具有藝術性,

不在於能『高效率』的溝通,

而是能以更細膩的語言訴說。

我想比較的,

是商業片(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與藝術片的差別,

兩者都可能用正寫或側寫來描繪,來導出故事的主線,帶出主角,

差別在於線索的提供,

前者希望你以最快速的方式獲取訊息,

可能在運鏡或是角色出場的頻率時機或是地點,

都會考慮到『買主』的慣性思考模式,

以致於我們在看影片的時候幾乎不用思考、甚至於還能直接猜出下一幕的劇情導向。

後者同樣是在說故事,

但你可以感覺到導演的口吻、他說故事的方法。

但對於有觀看前就抱持特定需求希望被滿足的人通常會沒耐心看,

因為中途必須放慢腳步撿拾眾多線索才能觀得完整。

它的線索因為故事結束而產生意義,

而線索也寫著整個故事。

它更是一種創造,

因為它賦予每個線索超乎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意義,

(所以在故事結束前,我們閱讀到的訊息都不會完整,到最後謎底才會揭曉)




每次看完藝術片,

都會覺得自己帶著一些自以為有用的東西,

而在看的過程中慢慢一件件捨棄,

再裝滿新的東西,

滿載而歸。


對我來說有深度的故事給予可能;

單薄的故事滿足要求。




關於影片的小趣事


其實導演是一個天主教徒XD

而且他在拍攝的時候剛好有憂鬱症,

所以他自己也說

"The script was filmed and finished without much enthusiasm, made as it was using 

about half of my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capacity" 

(聽起來還真有點小狂妄,不過他有一部分是在氣製片人不小心爆料它著故事主線,也因此點影拍攝延期了)

但這部片卻是因為其及高的拍攝手法獲獎

其中技術包括模型塑造,

3D合成動畫,

還有電腦程式和手動拍攝間的切換,

都是造就它美麗與恐懼的致命吸引力不可或缺的元素。



File:Chaos-reigns-wireframe-trier.png



我個人特別喜歡他極精細的 Slow motion 拍攝部分,

讓人目不轉睛欣賞那幾乎靜止的美感和微小的變動。








主題音樂它選用 Lascia ch'io pianga handel



歌劇"Rinaldo" 的詠嘆調 是許多聲樂家喜歡演唱的歌曲之一,

歌詞內容描寫被魔女阿米達軟禁在魔法園中純真無邪的阿米瑞娜對異國國王哥弗里多演唱的

詠嘆調。

也還蠻適合本片所表達的軟禁意味。